9副道教楹联:看懂最后一个,你就看懂了人生
道教楹联是书写于道教活动场所、景观等地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,常出现于建筑物、游览区的入口处。尤其是房屋大门,更以楹联之点缀而传递中国传统的文化气息。
道教楹联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寄托,而且往往具有独到的艺术境界。今天通过整理九则道教楹联并作浅析,带大家一起感悟道教的智慧。
一、
上联:天雨大,不润无根草;
下联:道法宽,要度有心人。
道教崇尚“自然而然”,崇尚“无为”。天上的雨再大,没有根的草也吸收不了雨露的恩泽;道法再广大,也只能等人有了念头才能度化。也正因为这种强调“有心、机缘”的传教观念,所以古人才有了“道化贤良”的说法。
什么人与道教有机缘?肯相信、肯亲近、肯学习、肯欢喜接受,这是有缘人。什么叫有心人?心正、心慈、心定、心诚、心明之人,方可放下人生的包袱,获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。
二、
上联:天地无私,为善自然获福;
下联:圣贤有教,修身可以齐家。
正所谓:“天地之道: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”道教认为,所谓天地之道,也不过是自然法则,是没有任何感情的。你若遵从了道法,便能功成名就;反之则事事不如意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有言: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所以,只要你勤恳努力,遵从自然规律,必然获得福报。
道教还提倡“人道不修,天道远矣”,在修身的同时,不能忘掉自己应该担当的家庭和社会责任。不过反过来讲,修好了自己的德行,家庭和睦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
三、
上联:利锁名缰,笼络许多好汉;
下联:晨钟暮鼓,惊醒无限痴人。
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关口,其中名利关是最为狭长和难过的,可谓“生命不息,名利不止也”。遍观历史,审查当下,多少英雄好汉,痴男怨女,都败在了过分的追名逐利上。
追名逐利者,其人生的价值观、利益观、幸福观都驻足于如何获取更高的位子、更大的房子、更好的车子和更多的票子上,他们衡量自己一生是否成功与显赫的砝码是功、名、利、禄……
庄子认为,绝弃名利的心思,绝弃策谋的智慧,绝弃智巧的作为,体会着无穷的大道,游心于寂静的境遇,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夸耀,这也是达到空明心境的表现。
要淡化名利,首先就必须悟透名利,真正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,控制心内欲念;其次是把握舍得,做到这一点尤其难。如能真正淡化名利,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,也不失为和谐人际关系、修身养性的美德。
四、
上联:福地名山,无点真心难到此;
下联:蓬莱胜迹,有些诚意自可游。
所谓“心诚则至”,古代的名山大川,必然路途遥远,山路险峻,如果不是真心想去看看风光,你怎么会来这样的地方?但是,你的诚心和努力,会让你看到人间仙境,会让你得到回报。
人生亦然,“做人先做事,做事先取诚。”对人、对事多一份诚心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。真正有诚之人必是心怀坦荡之人,是不会因为流言而改变自己初衷的人。
“勤”字可以医治怠惰,“慎”字可以医治骄傲,在这两个字前,还须有一“诚”字作为根本。心诚则志专而气足,千磨百折而不改变初衷,终有饱览人生绚丽的那一天。
五、
上联:举步艰危,便把脚跟立稳;
下联:置身霄汉,更宜心境放平。
在山上行走,到了举步维艰的险要地方,要脚踏实地,不能随意跑跳;到了山的高处,置身万丈之上,更要保持心境的平和,不能沾沾自喜、得意忘形。
做人,贵在心境平和。得意时,不骄傲不炫耀,失意时,不气馁不颓废。面对小人,平和的处理远比咆哮发怒来得更有魄力,面对磨难,平和的承担远比抱怨叫苦来得更有魅力
做人,也难在心境平和。现如今,很多人遇到困难手忙脚乱,往往欲速而不达;更有人取得些许成绩便张扬膨胀,不可一世,到最后跌的更惨。
六、
上联:小憩自然凉,何幸今生来福地;
下联:登临勿谓苦,会当绝顶看朝阳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”。人活在世上,本就是一种福气,况且在生活中,足是相对的、暂时的,而不足则是绝对的、永恒的。
足与不足是物性的,知与不知则是人性的。足与不足在物,非人力所能勉强;知与不知在人,非多少所能左右。因此,只有学会知足,我们才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,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。
除了知足,还有一个重要的心态必不可少,那就是乐观。我们也并非要刻意去经历一些无谓的磨难来锤炼自己的意志,考验自己的信心。只是当遇到困难时,要能够正确应对。怨天忧人对于改变现状是丝毫不起作用的,有过复杂的经历、遭遇不少的磨难和不幸,更让人学会坚强应对。正如此副楹联所说,“登临勿谓苦,会当绝顶看朝阳。”
七、
上联:存心邪僻,任尔烧香无点益:
下联:扶身正大,见吾不拜有何妨。
很多宗教都有“信仰救赎”的说法,认为只要信教,或者礼遇神灵、尊敬宗教人士,可以得到救赎,洗刷罪孽,得到善报。道教不仅没有这种观点,反而认为入道之后,要更加为自己的恶念、恶行负责,因为身为信徒,理应要有更加严格的道德自律。
道教也并不把信教与否当成评判善恶的标准,无论你信教与否,信什么教,与你本人的善恶都没有关系,与你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更没有关系。因为“道”只遵循自然规律,没有任何感情色彩,不会因为你的尊敬和信奉就会对你有所偏爱,也不会因为你的不了解和不认同就对你产生憎恨。只要心存善念,多做善事,遵循自然规律,自然能够得到福报。
如果你心存恶念,无论怎么烧香磕头,也没有用,如果做了坏事,早晚还是要遭到报应;只要你的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,见到神仙,不去参拜又有何妨?
与其求神烧香,不如自我修持“三香”——即“心香”、“身香”、“口香”。“心香”是指心地善良,心存善念,不生邪念,不生恶念;“身香”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,纯朴善良,不做恶事,不做亏心事;“口香”是指积累口德,不出口伤人,不口出狂言,口出脏话。
八、
上联:事在人为,休言万般都是命:
下联:境由心造,退后一步自然宽。
当今很多人迷信“易学”,动辄看看手相,看看面相,看看生辰八字。这些东西是否灵验,咱们另当别论,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能体会“易学”的真谛,算命之后,仿佛大势已定,或者高枕无忧,又或是唉声叹气。
其实“易”的根本道理就在于这个“变”,一切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。 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绝对安排好的,那么他就不懂得“易”的真谛。
《菜根谭》有一则哲言:“迷则乐境成苦海,如水凝为冰;悟则苦海为乐境,犹冰涣作水。可见苦乐无二境,迷悟非两心,只在一转念间耳。”意思是,以不同的心情面对同一种境界,会有绝然不同的感受。心情好,苦境会变为乐境,心情不好,乐境也会成苦境。
那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心境呢?“退后一步自然宽。”保持平和心态,以宽厚之心待人,不仅会拥有更好的心境,也会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信任和爱戴。
九、
上联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;
下联: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这幅对联阐述了道教的世界观,可以说是道教的终极智慧,流传度也十分之广泛。上联下联,都出于《道德经》,即使你没有接触过道教,也一定听过这两句话。
道教认为,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,“一”为一气,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,有此元气,万物才能化生,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。
下联则说:地遵循天,天遵循道,而道遵循着自然。归根结底,时间万物的起源、变换,都是自然而已。这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,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智慧。
在“道法自然”的语境之下,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“顺”的态度,即通常所说的“顺其自然”。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,一是知自然之道,审时度势,不强作、不妄为;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,顺势而为之、自然而有为。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情顺万物而无情,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”,对“顺其自然”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,即摈弃私欲、顺天应时、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。
“道法自然”,其实道无处不在,存乎万物之间,既简单易懂,又“玄之又玄”。人生百态,世间万物,莫过于此。领悟这四个字,定能成就非凡。
道教楹联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寄托,而且往往具有独到的艺术境界。今天通过整理九则道教楹联并作浅析,带大家一起感悟道教的智慧。
一、
上联:天雨大,不润无根草;
下联:道法宽,要度有心人。
道教崇尚“自然而然”,崇尚“无为”。天上的雨再大,没有根的草也吸收不了雨露的恩泽;道法再广大,也只能等人有了念头才能度化。也正因为这种强调“有心、机缘”的传教观念,所以古人才有了“道化贤良”的说法。
什么人与道教有机缘?肯相信、肯亲近、肯学习、肯欢喜接受,这是有缘人。什么叫有心人?心正、心慈、心定、心诚、心明之人,方可放下人生的包袱,获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。
二、
上联:天地无私,为善自然获福;
下联:圣贤有教,修身可以齐家。
正所谓:“天地之道: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”道教认为,所谓天地之道,也不过是自然法则,是没有任何感情的。你若遵从了道法,便能功成名就;反之则事事不如意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有言: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所以,只要你勤恳努力,遵从自然规律,必然获得福报。
道教还提倡“人道不修,天道远矣”,在修身的同时,不能忘掉自己应该担当的家庭和社会责任。不过反过来讲,修好了自己的德行,家庭和睦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
三、
上联:利锁名缰,笼络许多好汉;
下联:晨钟暮鼓,惊醒无限痴人。
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关口,其中名利关是最为狭长和难过的,可谓“生命不息,名利不止也”。遍观历史,审查当下,多少英雄好汉,痴男怨女,都败在了过分的追名逐利上。
追名逐利者,其人生的价值观、利益观、幸福观都驻足于如何获取更高的位子、更大的房子、更好的车子和更多的票子上,他们衡量自己一生是否成功与显赫的砝码是功、名、利、禄……
庄子认为,绝弃名利的心思,绝弃策谋的智慧,绝弃智巧的作为,体会着无穷的大道,游心于寂静的境遇,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夸耀,这也是达到空明心境的表现。
要淡化名利,首先就必须悟透名利,真正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,控制心内欲念;其次是把握舍得,做到这一点尤其难。如能真正淡化名利,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,也不失为和谐人际关系、修身养性的美德。
四、
上联:福地名山,无点真心难到此;
下联:蓬莱胜迹,有些诚意自可游。
所谓“心诚则至”,古代的名山大川,必然路途遥远,山路险峻,如果不是真心想去看看风光,你怎么会来这样的地方?但是,你的诚心和努力,会让你看到人间仙境,会让你得到回报。
人生亦然,“做人先做事,做事先取诚。”对人、对事多一份诚心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。真正有诚之人必是心怀坦荡之人,是不会因为流言而改变自己初衷的人。
“勤”字可以医治怠惰,“慎”字可以医治骄傲,在这两个字前,还须有一“诚”字作为根本。心诚则志专而气足,千磨百折而不改变初衷,终有饱览人生绚丽的那一天。
五、
上联:举步艰危,便把脚跟立稳;
下联:置身霄汉,更宜心境放平。
在山上行走,到了举步维艰的险要地方,要脚踏实地,不能随意跑跳;到了山的高处,置身万丈之上,更要保持心境的平和,不能沾沾自喜、得意忘形。
做人,贵在心境平和。得意时,不骄傲不炫耀,失意时,不气馁不颓废。面对小人,平和的处理远比咆哮发怒来得更有魄力,面对磨难,平和的承担远比抱怨叫苦来得更有魅力
做人,也难在心境平和。现如今,很多人遇到困难手忙脚乱,往往欲速而不达;更有人取得些许成绩便张扬膨胀,不可一世,到最后跌的更惨。
六、
上联:小憩自然凉,何幸今生来福地;
下联:登临勿谓苦,会当绝顶看朝阳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”。人活在世上,本就是一种福气,况且在生活中,足是相对的、暂时的,而不足则是绝对的、永恒的。
足与不足是物性的,知与不知则是人性的。足与不足在物,非人力所能勉强;知与不知在人,非多少所能左右。因此,只有学会知足,我们才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,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。
除了知足,还有一个重要的心态必不可少,那就是乐观。我们也并非要刻意去经历一些无谓的磨难来锤炼自己的意志,考验自己的信心。只是当遇到困难时,要能够正确应对。怨天忧人对于改变现状是丝毫不起作用的,有过复杂的经历、遭遇不少的磨难和不幸,更让人学会坚强应对。正如此副楹联所说,“登临勿谓苦,会当绝顶看朝阳。”
七、
上联:存心邪僻,任尔烧香无点益:
下联:扶身正大,见吾不拜有何妨。
很多宗教都有“信仰救赎”的说法,认为只要信教,或者礼遇神灵、尊敬宗教人士,可以得到救赎,洗刷罪孽,得到善报。道教不仅没有这种观点,反而认为入道之后,要更加为自己的恶念、恶行负责,因为身为信徒,理应要有更加严格的道德自律。
道教也并不把信教与否当成评判善恶的标准,无论你信教与否,信什么教,与你本人的善恶都没有关系,与你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更没有关系。因为“道”只遵循自然规律,没有任何感情色彩,不会因为你的尊敬和信奉就会对你有所偏爱,也不会因为你的不了解和不认同就对你产生憎恨。只要心存善念,多做善事,遵循自然规律,自然能够得到福报。
如果你心存恶念,无论怎么烧香磕头,也没有用,如果做了坏事,早晚还是要遭到报应;只要你的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,见到神仙,不去参拜又有何妨?
与其求神烧香,不如自我修持“三香”——即“心香”、“身香”、“口香”。“心香”是指心地善良,心存善念,不生邪念,不生恶念;“身香”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,纯朴善良,不做恶事,不做亏心事;“口香”是指积累口德,不出口伤人,不口出狂言,口出脏话。
八、
上联:事在人为,休言万般都是命:
下联:境由心造,退后一步自然宽。
当今很多人迷信“易学”,动辄看看手相,看看面相,看看生辰八字。这些东西是否灵验,咱们另当别论,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能体会“易学”的真谛,算命之后,仿佛大势已定,或者高枕无忧,又或是唉声叹气。
其实“易”的根本道理就在于这个“变”,一切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。 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绝对安排好的,那么他就不懂得“易”的真谛。
《菜根谭》有一则哲言:“迷则乐境成苦海,如水凝为冰;悟则苦海为乐境,犹冰涣作水。可见苦乐无二境,迷悟非两心,只在一转念间耳。”意思是,以不同的心情面对同一种境界,会有绝然不同的感受。心情好,苦境会变为乐境,心情不好,乐境也会成苦境。
那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心境呢?“退后一步自然宽。”保持平和心态,以宽厚之心待人,不仅会拥有更好的心境,也会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信任和爱戴。
九、
上联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;
下联: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这幅对联阐述了道教的世界观,可以说是道教的终极智慧,流传度也十分之广泛。上联下联,都出于《道德经》,即使你没有接触过道教,也一定听过这两句话。
道教认为,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,“一”为一气,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,有此元气,万物才能化生,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。
下联则说:地遵循天,天遵循道,而道遵循着自然。归根结底,时间万物的起源、变换,都是自然而已。这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,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智慧。
在“道法自然”的语境之下,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“顺”的态度,即通常所说的“顺其自然”。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,一是知自然之道,审时度势,不强作、不妄为;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,顺势而为之、自然而有为。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情顺万物而无情,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”,对“顺其自然”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,即摈弃私欲、顺天应时、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。
“道法自然”,其实道无处不在,存乎万物之间,既简单易懂,又“玄之又玄”。人生百态,世间万物,莫过于此。领悟这四个字,定能成就非凡。
版权声明: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,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,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